在污水处理领域,低基质CANON工艺因其无需外加碳源、低能耗的特点,成为高氨氮废水处理的重要技术方向。然而,曝气方式作为影响工艺脱氮效能的核心因素,其优化对提升系统稳定性具有决定性作用。本文基于最新研究进展,探讨不同曝气模式对CANON工艺的影响机制及优化策略。
一、CANON工艺的技术特点与挑战
CANON工艺通过将短程硝化与厌氧氨氧化耦合于同一反应器,实现氨氮高效转化为氮气。其优势在于曝气量较传统工艺降低60%以上,且无需有机碳源。但在低基质条件下,该工艺面临两大挑战:一是氨氧化菌(AOB)生长速率低于亚硝酸盐氧化菌(NOB),易导致NOB过度增殖;二是溶解氧(DO)控制精度要求极高,需在0.3-1.0mg/L的狭窄范围内维持亚硝酸盐积累。
二、曝气方式对脱氮效能的影响机制
研究表明,曝气模式的差异直接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与污染物去除效果。连续曝气虽能维持稳定的DO环境,但易造成NOB适应低氧条件而大量繁殖。实验数据显示,连续曝气条件下,NOB占比可达35%,导致总氮去除率(NRE)仅30.5%。相比之下,间歇曝气通过周期性缺氧-好氧切换,可显著抑制NOB活性。当采用20分钟曝气/20分钟停歇的间歇模式时,NRE提升至76.7%,NOB丰度下降至1.02%。
这一现象的机理在于:
AOB的快速响应特性:间歇曝气的高频开/关模式更有利于AOB(如Nitrosomonas)的富集。AOB在每次曝气初期迅速启动氨氧化反应,而NOB因代谢速率较慢难以竞争底物。
DO梯度的选择性抑制:曝气阶段末期DO浓度控制在1.0-1.3mg/L时,可穿透生物膜表层抑制NOB,同时保证AOB和厌氧氨氧化菌(AnAOB)的活性。宏基因组分析表明,此条件下Candidatus_Kuenenia(优势AnAOB菌属)丰度达21.53%,显著高于连续曝气组的15.76%。
三、工艺优化方向与工程应用
当前研究聚焦于通过精准控制曝气参数提升系统效能:
动态DO调控技术:结合在线传感器与智能算法,实时调整曝气强度与时长。试验发现,将曝气阶段DO峰值维持在0.8-1.0mg/L,非曝气阶段DO低于0.2mg/L时,TN去除率可达85%以上。
复合曝气模式探索:部分学者提出脉冲曝气与微孔扩散相结合的方式,在保证氧气供给的同时增强生物膜内部传质效率。小试结果显示,该模式使氨氮容积负荷提高至0.8kg/(m³·d)。
在实际工程中,需注意以下要点:
填料选择:SPR-1型悬浮填料(比表面积450m²/m³)可有效截留微生物,避免因频繁曝气导致的生物量流失。
碳源管理:尽管CANON工艺为自养脱氮,但低基质条件下适量补充有机碳(如乙酸钠)可提升AOB活性,建议HCO₃⁻/NH₄⁺质量比控制在1.2-1.5。
四、未来发展趋势
随着传感器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融合,CANON工艺将向智能化、低碳化方向发展。例如,通过机器学习预测NOB活性变化趋势,实现曝气策略的前馈控制;开发耐低温型AOB菌剂,拓展工艺在寒冷地区的应用潜力。此外,耦合电化学强化技术可能成为突破低基质限制的新途径。
结语
曝气方式的优化显著提升了低基质CANON工艺的脱氮效能,其核心在于平衡DO供给与微生物竞争关系。未来需进一步解析生物膜内微环境动态,开发更精准的控制策略,推动该工艺在市政污水深度处理中的规模化应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