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盐分、高COD和高氨氮精细化工生产废水处理技术

2025-07-01 16:54:11 阅读次数:6

精细化工生产废水普遍面临高盐分、高COD(化学需氧量)和高氨氮的复合污染问题,其成分复杂、毒性高、可生化性差,传统单一工艺难以实现有效治理。针对这一挑战,需构建“预处理减毒—生物强化降解—深度脱氮除盐”的多级协同处理体系,以实现废水达标排放与资源化回收。

预处理:破解高毒性屏障

高盐分和高COD废水的预处理核心在于降低毒性并提升可生化性。电絮凝-臭氧催化氧化组合工艺展现出显著优势:电絮凝通过铝/铁电极产生的絮凝剂和微气泡,高效去除悬浮物和部分有机物;随后臭氧在催化剂(如MnO₂)作用下生成羟基自由基(·OH),直接矿化难降解有机物。实验表明,该工艺可使废水的BOD₅/COD比值从0.1提升至0.4以上,同时去除率可达60%-80%。

针对高氨氮废水,短程硝化-厌氧氨氧化(PN/A)预处理成为新选择。通过控制溶解氧(DO)在0.5-1.0 mg/L,选择性富集亚硝酸菌(Nitrosomonas),将氨氮部分转化为亚硝酸盐,再利用厌氧氨氧化菌(Anammox)直接将氨氮和亚硝酸盐转化为氮气。该工艺可减少60%以上的碳源需求,显著降低后续处理负荷。

生物处理:耐盐耐氨氮微生物的定向调控

预处理后的废水进入生物单元,其核心在于构建耐盐耐氨氮的微生物群落。复合生物膜反应器通过固定化技术负载耐盐菌(如Halomonas和Bacillus),在盐度5%-8%条件下仍能保持较高活性。同时,投加耐氨氮菌(如Nitrospira)和反硝化菌(如Pseudomonas),形成“好氧-缺氧-厌氧”微环境,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(SND),氨氮去除率可达90%以上。

YD_cnt_137_01aHPLgwh0Oj.jpg

工艺选择上,EGSB(膨胀颗粒污泥床)与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(MBBR)联用成为高效解决方案。EGSB通过高流速强化传质,提高有机负荷至15 kg COD/(m³·d);MBBR则通过悬浮载体增加生物量,强化脱氮能力。两段工艺组合可使COD去除率稳定在85%-95%,氨氮降至10 mg/L以下。

深度处理:脱盐与资源化协同

深度处理单元需同步解决高盐分残留和微量污染物问题。电容去离子(CDI)与高级氧化耦合技术展现出潜力:CDI通过电极吸附去除单价离子(如Na⁺、Cl⁻),能耗仅为传统蒸发法的1/5;随后UV/H₂O₂或光催化氧化进一步降解残留有机物,确保出水COD低于30 mg/L。

对于盐分浓缩液,分盐结晶技术实现资源化回收。通过纳滤膜分离一价(Na⁺、K⁺)和二价离子(Ca²⁺、Mg²⁺),再经蒸发结晶得到工业级NaCl和硫酸钠,纯度可达97%以上,直接用于氯碱或印染行业。

工程实践与未来方向

在山东某精细化工园区项目中,采用“电絮凝-臭氧氧化+PN/A预处理+EGSB-MBBR+CDI”组合工艺,处理规模3000 m³/d。运行数据显示,出水COD≤40 mg/L,氨氮≤5 mg/L,盐分TDS≤1000 mg/L,达到《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》(GB 18918-2002)一级A标准。

未来技术趋势聚焦于:

耐极端环境微生物的筛选:如嗜盐古菌(Halobacterium)和高氨氮降解菌的基因工程改造;

低碳能源耦合:利用光伏电解产氢补充反硝化碳源,或太阳能驱动膜蒸馏脱盐;

智慧化运维:通过数字孪生模型实时优化工艺参数,降低能耗10%-15%。

结语

高盐分、高COD和高氨氮精细化工废水的治理需打破传统单一技术局限,通过预处理解毒、生物强化降解和深度资源化的全链条协同,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。随着新材料和智能技术的融入,这一领域将持续向高效、低碳、循环的方向迈进。

最新文章